最早一部植物學的中譯本

我讀大學一年級時修習「普通植物學」,二年級時修習「植物生理學」與「樹木學」,可是我從不知道植物學、細胞、花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名詞,以及分類學上的「科」中的傘形科、石榴科、薔薇科、豆科、唇形科、菊科等,諸多的專有名詞竟然在1857年就在中國翻譯出來了,我與植物算是結緣半生,卻在今年才在古書網站裡看到清末時期的《植物學》翻譯本介紹,我不知道是我孤陋寡聞,還是以前教我的老師也不知道,所以總不知道原來植物學早就傳播到中國。

這位清朝的翻譯者叫李善蘭 (1811-1882),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他其實是著名的數學家。但他創譯的植物學名詞到今天還存在。名詞中還更有神來之筆,有名的 「細胞」一詞,是《植物學》中一個重要的學術名詞。李善蘭把 cell」理解為「小的胞體」,本來應該譯作「小胞」。但李善蘭是海寧人,在當地方言中,往往把「小」稱為「細」,所以李善蘭就把「cell」譯作了「細胞」。而在當時,「cell」一詞有著五花八門的譯名,此後的三四十年中,可能因為「細」是方言的原因,李善蘭的「細胞」並不為公眾所認可。《植物學》傳入日後,影響頗大,「細胞」一詞反而在日本叫響了,取代了原先的譯名。到了20世紀初,中國學者開始大量翻譯日本的科學文獻,於是「細胞」一詞又被傳回中國廣泛應用,但大部份中國人不知道這詞不是日本人譯的。由於「細」在漢語中有著比「小」更小的意思,「細胞」一詞更能體現出「cell」的內涵。因而「細胞」一詞又取代了此前流行的各種各樣的譯名,一直沿用了下來。

李善蘭到底翻譯了那一本英文書?查了中國科技史料,在「中國早期傳播植物學知識的著作《植物學》」這篇文章裡找到,這本英文書名: Elements of Botany, Structural, Physiological, Systematical, and Medical (1841),這本英文書今天還可以在博客來網站中買到。但我比較又興趣去買翻譯的古書,可惜我沒在柏克來找到,但在柏克來網站中倒是有一本「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的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