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293-6)
物種遷出原生棲息地是人類造成的全球性環境變遷。維管束植物中,目前已有超過16,000種物種永久定居於異地。這些「歸化」大多發生在1950年代之後,主要發生在受人類影響較大的地區。歸化的外來植物,會對受影響地區的生態系產生重大影響。這在入侵植物中尤其明顯,它們在新地區迅速蔓延,並超越了本地植物。這篇研究比較了 10 個歐洲地區(國家或其部分地區)隨時間變化的原生維管束植物物種網格單元佔有率資料。對於其中 9 個地區,早期佔有率和占有率變化都與全球歸化成功率(量化為任何行政區域的歸化率和此類區域的數量)呈正相關。換句話說,許多作為歸化外來物種在全球傳播的植物物種也在其原生地區內擴張。這意味著,在入侵風險評估中整合原生佔有率動態資料可能有助於防止新的入侵。
但這些植物為何如此成功?是因為它們利用了外來生態系中的“生態空隙”,從而得以輕鬆繁衍生息嗎?還是它們天生就擅長擴大分佈範圍?換句話說:在本土棲息地不斷增加的植物物種,是否也會作為歸化的外來物種在全球廣泛分佈?
這篇研究的結果發現歸化植物擁有相同的特性,使其在本土和異域都能成功生長。這些物種的共同特徵:總體而言,它們體型高大,生態適應性強,通才,競爭激烈,並且偏愛營養豐富的棲息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