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印度河豚的腸道被發現充滿微塑料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330253)

 

微塑膠 (MP) 污染因其普遍存在並對生態系統構成潛在威脅而成為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鯨豚作為頂級掠食者,是監測生態系變化的哨兵物種和製定環境保護策略的旗艦物種。這篇論文是首次調查了 2019 年至 2022 年期間擱淺在印度河沿岸的五隻瀕危印度河豚 ( Platanista minor ) 的完整胃腸道中的 MP。在所有檢測的樣本中均檢測到 MP,平均每隻個體含有 286.4 ± 109.1 MP,這表明印度河豚在攝食過程中由於捕食獵物和無意吞食而積累 MP 的潛在途徑。 MP 的性質顯示最常見的形狀是纖維,尺寸大多在 5 mm-300µm 之間。透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T-IR)鑑定,其主要成分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此外,由於小腸的長度和結構,在小腸中觀察到的MP含量高於其他部位。這是首次透過聚合物風險評估(H)來強調MP聚合物帶來的生態風險的研究,評估顯示MP聚合物對印度河豚的生態風險為中度(III級)至高度(IV級)。這項研究是對人類活動造成的MP污染的首​​次基線評估,為保護此瀕危淡水物種提供了寶貴的見解。研究結果強調需要進一步進行生態毒理學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MP對此瀕危物種的潛在影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