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gong蛾利用恆星羅盤在夜間進行長距離導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35-3#Sec1)

Bogong是澳洲東南部的一個城市名稱,每年春天,數十億隻Bogong moth (學名:Agrotis infusa是一種溫帶的夜飛蛾),為了逃避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炎熱氣候,會遷徙 1,000 到它們從未到過的地方——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中為數不多的涼爽洞穴,歷史上人們曾在這裡夏眠,初秋時期博貢蛾又會回到繁殖地繁殖和死亡。這篇研究展示了Bogong蛾如何利用繁星點點的夜空作為指南針,辨別特定的地理方向,從而按照遺傳下來的遷徙方向飛往遙遠的目標。透過將春季和秋季遷徙的飛蛾拴在飛行模擬器發現,在自然的無月夜空和無效的地磁場(使飛蛾失去已知的磁感)下,飛蛾會朝著適合季節的遷徙方向飛行。飛蛾大腦不同區域的視覺中間神經元對夜空的旋轉有特定的反應,並被調節到一個共同的天空方向,當飛蛾向南飛行時,其神經元放電最強。研究結果表明,Bogong蛾利用恆星線索和地球磁場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指南針系統,用於在夜間遠距離導航,到達特定的目的地。

台灣也有紫斑蝶遷徙的生態現象,2012年我參與了一項瞭解紫斑蝶在台東及高雄渡冬地點的選擇,並預測那些地點可能成為牠們的渡冬地。那項研究發表了一篇 混合網絡和生態感測 (Hybrid Networks and Ecological Sensing)”的報告說明數據如何收集,但我不知道台灣還有沒有研究進行類似這篇研究的? 還有在竹湖山居路旁我曾見過成群的紫斑蝶,不知是否每年還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