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365-2435.70156)
花卉和果實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色彩多樣性,這一現象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們,他們致力於探討其生態作用。對於肉質果實的植物,人們通常認為這些顏色的進化是為了吸引特定的動物來食用果實並傳播種子,從而促進植物的生命週期和在新區域的定居。例如,鳥類憑藉其卓越的色覺,被認為更喜歡在綠葉中脫穎而出的鮮豔果實。相較之下,蝙蝠和其他色覺有限的哺乳動物則喜歡成熟時顏色較不鮮豔的果實。這種被稱為「水果顏色症候群」的觀點已被廣泛接受,但它在影響水果選擇和相互作用方面的作用仍不清楚。
這篇論文透過在北美、南美和加勒比地區,進行實地水果選擇實驗,測試了水果顏色是否能夠可靠地預測鳥類與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水果顏色症候群並不能充分解釋鳥類的覓食行為和水果偏好。例如,在波多黎各、巴西、秘魯和阿根廷,鳥類經常食用並偏好傳統上被歸類為哺乳動物傳播的植物的果實,如茄屬植物、皇樹屬植物和榕屬植物。此外,在賓州、波多黎各和阿根廷使用人造水果進行的實驗表明,與模仿熟悉資源的人造水果相比,鳥類最初更容易被新奇的、不熟悉的顏色所吸引。
這些結果表明,僅憑水果顏色並不能可靠地預測哪些動物會食用和傳播種子。相反,鳥類的選擇是由探索行為(它們會發現新資源)和利用行為(它們會運用記憶和先前經驗做出決策)共同塑造的。這種靈活性凸顯了認知過程、營養價值和生態環境在塑造水果食用模式方面的作用。水果顏色並非相互作用的主要驅動因素,而是可能與其他植物性狀共同作用,幫助鳥類識別和選擇水果。這種細緻入微的理解挑戰了過於簡化的水果顏色綜合症框架,並凸顯了植物與其種子傳播動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