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者與獵物互動中的誠實訊號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365-2435.70122)

 

在自然界中,為了生存和避免被吃掉,有些動物會透過展現醒目的、警示性的顏色來表明自己是危險的或味道不好的。這些警示信號旨在捕食者發動攻擊之前將其嚇跑。但這些顏色真的能真實反映動物的防禦能力嗎?

這篇論文以木虎蛾( Arctia plantaginis )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這個問題。木虎蛾會分泌兩種氣味強烈的化學物質(甲氧基吡嗪),並展現出色彩鮮豔的翅膀來警告掠食者。鳥類會因為這些化學物質的氣味而驅避飛蛾。然而,並非所有飛蛾的外觀或氣味都相同,即使是同一族群的個體也可能有很大差異。為了探討其中的原因,論文用四種不同的飲食飼養了數百隻飛蛾:高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天然飲食以及每周有一天食物短缺的相同天然飲食。

實驗結果發現,在發育過程中,飲食對飛蛾的化學防禦能力有很大影響,而對它們的顏色影響不大。高蛋白飲食餵養的蛾會產生更多具有威懾力的甲氧基吡嗪,並且警告顏色也更強烈、更鮮豔。有趣的是,只在生長期間攝取大量蛋白質的飛蛾中發現,顏色越深,化學防禦能力越強,兩者之間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在所有其他飲食中,這種連結都消失了。這表明,警告訊號的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育過程中食物的供應。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表明,警告顏色能否可靠地發出危險信號取決於環境條件。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彩色警示訊號和化學防禦在自然界中進化和持續存在的複雜方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