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傳播到島嶼的長期假設被推翻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le.70234)

 

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形態常被用來推斷它們的散布方式,例如有翅的果實代表風散布、有肉質果實代表動物散布,稱之為「散布綜合症」(dispersal syndromes)。

1963年,敘爾特塞島火山從北大西洋升起,為科學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看看理論上的「散布適應性特徵」是否真的能預測哪種植物能最先登陸新島。

《生態快報》(Ecology Letters)發表的這一項新研究:利用三種歐洲分類系統,分析78種植物的遠距離散布(LDD, long-distance dispersal)特徵。結果發現:自1965年以來在敘爾特塞島定居的78種維管植物中,三種分類系統之間對於哪些植物屬於哪種散布綜合症的判定結果不一致,僅有不超過13% 的物種在不同系統間得到相同歸類。那些「看似會飄得遠」的種子,也不一定比較容易登陸。

令人意外的是,那些被認為沒有任何特殊散布適應(unassisted species)的植物反而是主導群體。實際證據顯示,有62種登陸物種的種子可能是透過水鳥的內部運輸(endozoochory,意即被鳥吃下再排出)傳播的。這表示:鳥類散布(特別是水鳥)可能是乾果植物(dry-fruited plants)登陸新島的主要推動力,同時也表示:應該採用新的植物散布研究方法,重視過去被忽略的植物動物互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