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64-025-00097-7)
近年來,人們對再生農業的呼聲顯著高漲。儘管許多人認為它有望成為一種更永續的農業模式,從而保障糧食安全,但這個術語被濫用,削弱了其產生真正且廣泛變革的潛力。與其他複雜概念一樣,進步只有在對理念的意義進行辯論、剖析、發展、調整和全面理解之後才能實現。例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對永續性概念和定義進行了數十年的辯論之後製定的。同樣,土壤健康目標和倡議也是在對這個術語進行定義和理解之後製定的。為了使再生農業的概念能夠為更美好的未來做出貢獻,我們需要對其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目前,對於再生農業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迄今為止,關於再生農業的定義討論主要圍繞糧食生產的農業方法(實踐)或結果(目標)展開,而缺乏對再生農業如何或不能轉化為對農業可持續性更全面理解的深入思考。這篇論文提出一個視角,旨在激發討論並建構再生農業的概念架構。
這篇論文提出的再生農業定義:「一種適用於我們農業系統的生態方法和倫理,它強調與土地的互惠互利,以支持生態系統過程為目標,最終實現環境的和諧發展」。優先考慮這種農業倫理或許能帶來繁榮健康的環境、社會和文化。至於農業領域一個重要的哲學則是「農業願景」。)在農業願景中,傳統的農業理念可以根據現代社會進行更新和修訂;由於農業仍然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透過組織我們生產和消費食物的方式,持續塑造我們的社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