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e3.72435)
發育過程中的社會互動會對成年後的表型和適應性產生顯著且持久的影響。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期社會環境在認知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現有研究大多集中於社會群體規模的影響,但這並不一定能涵蓋群體生活所帶來的所有認知需求。社會網絡分析可以深入揭示群體成員間社會互動的差異,從而揭示個體層面上群體生活的資訊處理挑戰。這篇論文探討西澳大利亞喜鵲幼鳥(Gymnorhina tibicen dorsalis)發育過程中的社會互動是否與的認知表現有關。論文研究了社會網絡連結性指標(物理距離、玩耍、爭鬥和發聲互動)與個體認知表現之間的關係,並在幼鳥出生後第一年的三個發育敏感時間點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社會指標與認知表現有關:在離巢後300天,群體較大的個體完成聯結學習任務所需的試驗次數較少。此外,那些對同類鳴叫做出反應的個體以及那些遭受同類攻擊性互動的個體,在離巢後300天的聯想學習任務中表現更佳。研究結果強調了在研究社會環境與認知發展關係時,考慮基於個體的社交網絡指標的重要性,這些指標能夠捕捉群體內個體間特定社會連結的差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