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工業化與環境不匹配假說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rv.70094?af=R)

 在智人演化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系列自然環境界定了選擇塑造人類生物學的參數。儘管人類活動對陸地生物圈的改變已持續超過一萬年,但自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以來,這種改變的速度和規模都顯著加快。工業化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各種自然棲息地,推動了城市的快速擴張,加劇了對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賴,並造成了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如今,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居住在高度工業化的城市地區。這些新的主要人類棲息地與我們祖先的自然棲息地有著根本性的差異,既帶來了新的環境挑戰,又同時缺乏與健康和功能相關的關鍵自然特徵。儘管人類的適應能力使其能夠在各種變化的環境條件下生存,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我們棲息地的快速工業化可能已經超越了我們的適應能力,並施加了威脅我們進化適應性的選擇壓力。越來越多的觀察和實驗證據表明,工業化對生存和繁殖至關重要的關鍵生物功能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演化適應性。具體而言,工業活動直接造成的環境污染(例如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和微塑膠累積)與生殖、免疫、認知和生理功能的受損有關。慢性壓力反應系統的活化會進一步損害這些生物功能,在工業化地區似乎更為顯著。這篇論文探討了人類世快速而廣泛的環境變化是否損害了智人的適應性。論文首先比較了當代人類和祖先的棲息地,然後評估這些變化對支撐演化適應性的核心生物功能的影響。接下來,論文探討工業化是否造成了我們主要適應自然環境的生物學特性與當代工業化環境帶來的新挑戰之間的不匹配——論文透過「環境不匹配假說」來闡述這種可能性。最後,論文探討了檢驗該假說的實驗方法,並討論了這種不匹配的更廣泛意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