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25.1717)
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當今地球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物種滅絕最直接的訊息來自近期發生的物種滅絕事件。然而,我們對近期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的理解尚不完整,尤其是在物種滅絕的原因、滅絕速率以及不同進化枝、不同棲息地和不同時期的滅絕模式。此外,一些重要的研究基於這些滅絕事件推斷目前可能存在大規模滅絕事件。這類推論假設近期滅絕事件能夠預測目前的滅絕風險,並且在不同類群、不同時期和不同環境下具有同質性。這篇論文分析了近500年來的物種滅絕速率和模式。出乎意料的是,過去的滅絕事件並不能有效預測目前各類群的滅絕風險。不同類群的滅絕狀況差異顯著,其中軟體動物和部分四足動物的滅絕最為頻繁,而植物和節肢動物的滅絕則相對較少。過去五個世紀以來,物種滅絕速率有所上升,但在過去100年中總體呈下降趨勢。近期物種滅絕主要發生在島嶼上,而非島嶼物種滅絕則多發生在淡水水域。島嶼物種滅絕最常與入侵物種有關,但棲息地喪失是大陸地區物種滅絕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目前面臨的威脅)。整體而言,論文總結了近期物種滅絕的主要模式,但提醒大家不要將這些模式外推至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